由培棟教育集團多名中學特級教師傾情打造的徐州培棟實驗學校高中研學活動7月14日閉營。100多名培棟實驗學校的“準高一新生”參加了此次為期6天的“恰同學少年”研學之旅。
戲馬臺上說項羽、放鶴亭前話蘇軾、云龍書院談古今……幾天的研學,從戲馬臺到云龍山,從王杰部隊到徐工集團,同學們說項羽、談虞姬、論楚漢相爭,登上觀景臺,品賞放鶴亭,在一首首絕美詩歌中感悟俠骨,體味柔情。他們學習王杰精神,展現(xiàn)時代雄風;他們吟詩作畫,如沐春風;他們一板一眼,精益求精。
“媽媽我也要上這個學校!”放鶴亭前一個可愛的女孩,纏著帶她出游的爸爸媽媽。
“找到校長的辦公室,請校長簽章”“找到校醫(yī)務室的位置,請校醫(yī)簽章”“至少找到學校兩位特級教師,請他簽章”……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查閱資料,更需要同學們之間互通信息進行交流。
完成“培棟護照”項目的同學突然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對學校非常熟悉。他們陡然意識到,那張手繪地圖就像平時面對的書本、練習冊,而研學則更像利用書本上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過程使學生們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腦洞大開的研學選題
和第一屆“恰同學少年”研學不同,本屆培棟新高一研學活動更加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除“戲馬臺上說項羽”“蘇東坡與徐州”“王杰精神”等規(guī)定選題外,還允許同學們對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進行選題申報。5G、華為、孟晚舟、基因工程……都進入了同學們的選題視野。同學們還對規(guī)定動作選題進行了小切口分析,例如把“戲馬臺上說項羽”的選題細化為“《垓下歌》與《和垓下歌》”,更有同學把“放鶴亭前談蘇軾”的選題細化為“鶴的意向及美學意義”,這已經(jīng)有了學術論文的意味了。既然同學們?nèi)绱私o力,老師們對研學項目的輔導也直接升級。老師直接打印出某985高?!叭罩票究粕厴I(yè)論文開題報告”,讓同學們熟悉學術論文的寫作流程。
耿俊杰是第十五組的組長,初中就在培棟就讀,對學校了如指掌。但一天的研學流程下來,他對接下來幾天的學習仍充滿期待。他說:“接到通知的時候,本來以為是到學校上課,心里有些許抵觸。雖然在家里也沒有放松學習,但是不想被老師盯著學習。以準高一新生的身份進校,感覺和此前不同。在分組分宿舍的時候遇到初中的同學,還有很多新同學特別開心。在‘培棟護照’項目中能幫助到很多新同學,特別高興。從小學到現(xiàn)在很少接觸這種學習方法,感覺很新鮮。大體看了一下老師貼在黑板上的研學題目,讀起來很簡單,越深入思考越覺得難,但是越深入思考越覺得題目有意思?!?
迅速融入高中學習
全體研學的同學被分為十多個小組。每個小組設小組長、隊列長、后勤主管、攝影師、文藝委員、記錄員、專職開心果、兼職團寵等職務,選舉產(chǎn)生并在現(xiàn)場公示。讓選修各科的同學各司其職,為其他同學講解自己了解到的內(nèi)容。這種項目制的學習方法,目的是讓大家共同進步。
“云龍山上的生物群落分析”,這是一道生物和地理的開放式混合題。剛拿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同學拿起手機百度。網(wǎng)上確實有現(xiàn)成的答案,但是此次研學的目的是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而不是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并不是只有網(wǎng)絡一種方法,更何況在考場上并不能使用網(wǎng)絡。在這一案例中,同學們首先學會了拆解問題,然后把問題放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考量。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有同學搜索5A景區(qū)的標準,有同學搜索云龍山成為5A景區(qū)的時間,并對當年徐州的經(jīng)濟總量、游客人數(shù)等進行特別標注,還有同學在報紙上找到了政府近年來對云龍湖的投入總額以補強自己的證明材料……同學們經(jīng)過小組討論、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比網(wǎng)上的答案更詳盡。
研學營指導老師告訴記者,學習,分“學”和“習”,“學”是接受信息然后內(nèi)化為自己知識的過程,“習”就是根據(jù)知識去練習。同學們在獲取一定的信息后,一定要注意轉(zhuǎn)化理解,這對于以后的高考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反復學好這個信息,并認真思考,才能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至于怎么用,還要通過“習”這個過程。很多同學喜歡在網(wǎng)絡上收集所謂的最全知識點、思維導圖、秘籍等等,以為他們整理的知識點全,成績就會提高,實際上這跟辦了健身卡就以為自己變得健康了沒有任何區(qū)別。連學習的“學”這一步驟都沒有完成,何談知識的運用?何談成績的提高?
高考成績當然是對學生的一種評價,但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顯然是不夠全面的,我們應該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評價: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思想品德和公共素養(yǎng)、身心健康和藝術素養(yǎng),還有學業(yè)成績。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全面發(fā)展,促進學校積極開展素質(zhì)教育,同時也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參考。
為適應新高考改革,培棟實驗學校高中部已經(jīng)全面實施分層走班制教學模式。研學營的每一個設計都緊扣新高考改革,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讓家長和學生迅速進入臨戰(zhàn)狀態(tài)。學生一旦進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長必然會盡快對其三年后將要選考的高考科目做出規(guī)劃。在理、化、生、史、地、政、這六個科目中,有的學生只將其作為學考科目,有的學生則會將其選定為高考選考科目。學考屬于標準參照性考試,達到高中畢業(yè)標準即可;選考屬于選拔性考試,將在高考中面臨激烈競爭。因此,雖然是同一個科目,作為學考還是作為選考,二者的要求和難度差距極大。
研學活動進入到第三天,逐漸熟練掌握項目制學習的同學們已經(jīng)不滿足此前的選題,紛紛要求“加戲”。這等于是這些同學主動向老師提出“增加課堂練習”。
開始僅僅是一個小組提出來“增加研學選題”,此消息公開后,十幾個小組全部申請“增加研學選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極具挑戰(zhàn)性的第二輪選題爭奪開始:“植物是吃土長大的嗎”“基因工程”“大風車原理”……這一輪選題既契合高中課本知識又緊貼生活實踐。
第七小組的“大風車”選題讓基地師生頗感驚訝。他們自行設計并組織全體師生開展了一場“風車接力”的啟發(fā)性游戲,此游戲很有創(chuàng)意,極大地調(diào)動了同學們們的參與熱情,整個游戲著實讓該組同學的策劃組織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更上了一層樓。
“研學活動尤其注重打造同學們的核心素養(yǎng),而不是提前講解高中教材。具體來講就是注重教會同學們思考的方法,學會使用學習工具,以便高效完成將來的學習任務?!辈膛鏂|校長說,“這是培棟團隊精心打造的項目。我們不講一道高中的試題,但是我們讓同學們思考的每一個問題都和即將學習的高中知識掛鉤,都和徐州的歷史人文地理生態(tài)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的研學活動就是要幫助同學們迅速實現(xiàn)由初中學習思維向高中學習思維的轉(zhuǎn)變,以更好地適應高中生活!